叶永青 官方网站

http://yeyongqing.zxart.cn/

叶永青

叶永青

粉丝:1032422

作品总数:10 加为好友

个人简介

叶永青1958年出生于昆明,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,现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。曾在北京、上海、新加坡、英国伦敦、德国慕尼黑、德国奥格斯堡、美国西雅图等地举办个展。参与重要联展:1989年中国现...详细>>

艺术家官网二维码

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

留言板

艺术圈

作品润格

书 法:议价

国 画:议价元/平尺

匾额题字:议价

拍卖新高:

联系方式

艺术家官网负责人:小张

邮箱:artist@zxart.cn

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,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。

叶永青:25万一只鸟

  叶永青,也被称作“叶帅”,这是张晓刚(微博)、周春芽(微博)、方力钧等人给他加的冕。他今年五十来岁,个子很高,衣着随意,剃着容易在人群中被辨认的光头,显年轻。他把脑袋剃成大光头只因为两个字:“舒服”。“一旦剃了光头以后,你就再也不想留头发了,因为太舒服了。每天洗头,就像洗个苹果那么方便”。光头的造型让叶永青觉得自在,“光头没有身份,去讲究的场合没有问题,和干苦力的呆在一起,也没有问题”。很难想象,他就是掀起中国当代艺术浪潮的那个“鸟人”。以一管墨和一支细小的炭笔,他一边涂鸦一边行走天涯——以“鸟”为独特标记,颠覆传统逻辑,调侃、戏谑着世态万象。

  叶永青《伤痕》一类的作品被许多人质疑,却价值百万,被比尔·盖茨、林志玲等各色藏家收藏。

  2011年,叶永青创作于2001年的《鸟》以25万元人民币被拍走,被质疑“是在忽悠人,还是嘲笑大众不懂艺术?”叶永青说这是他“天真一点,稚拙一点”的作品。

  叶永青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迷醉于摹写西南风情,创作了一批浪漫、忧郁的绘画作品,《离开和留驻在最后一块草地上的两个人》便是其中之一,当时,他的同学好友已经在中画坛声名鹊起,而他还寂寂无名。

  一切都是从一只25万元的鸟开始的……

  千万人围观一只鸟

  一只孤零零的鸟,身体肥硕,羽毛稀疏,寥寥数笔,就连线条也不怎么流畅。倘若是自家的孩子所画,家长大概要耳提面命一番,不过当它在拍场上得到25万元的不菲价格认可后,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:

  天涯论坛上一篇名为《给大家欣赏一幅名画<鸟>售价25万元人民币》的帖子被网友“心情手手”贴出:中国当代艺术专场中以25万元落槌的这幅油彩布面作品《鸟》,求达人解析。与此同时,这只令人啼笑皆非的鸟也通过微博而家喻户晓,掀起一波评论热潮。

  “是跳蚤吧!还是吸饱血的蚊子?”

  “你确定不是用系统自带画图工具里的喷枪喷的?”

  “我奶奶说这是哪家二愣子画的啊?”

  “这不是周星驰《唐伯虎点秋香》里的‘小鸡啄米图’?”

  “艺术果然不是我等能欣赏的!”

  “歪鸟”像什么?胖萝卜?大番薯?蜂鸟、蚊子和番薯的基因混合体吗?招风耳朵、头上长着杂毛、鼻子里插着葱装象的肥胖老男人?……“歪鸟”有着什么特殊的意味?鸟儿濒临灭绝?黑色幽默的极致表现?描绘了物价就像会飞的地瓜的现实主题?展现了笨鸟先飞的坚定、顽强、奋勇、早熟?……网友们五花八门的猜测像是一场给力的智力狂欢。

  出生于云南,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,现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。曾是美院的老师,但常常耍赖式地只来上几周的课。他可以今天在北京,明天就飞到伦敦去办展览,然后又飞到云南去会朋友。白天他是画展策展人、社会活动家,甚至还和刘德华一起,被评为了2005年时尚先生的候选人。然而一旦夜深人静时,他停留在哪里就在哪里画画。在重庆、云南、北京、伦敦,叶永青都有自己的工作室。

  候鸟般的生活让画鸟20多年的叶永青已经乐此不疲地画了100多幅油画《鸟》。“我其实一直生活在别处,过着候鸟般的生活。”

  “歪鸟”的严肃解读

  一边是网友的惊呼质疑,与此同时,专业评论家、专业艺术类媒体也针对其进行了严肃的解读与分析,试图扭转大众的看法。

  艺术刊物《顶层》杂志在其官方微博上对这幅《鸟》评论道:“看似随意甚至幼稚可笑的线条,其实是由一个个极小的三角形墨块精致组合而成的。叶永青想表达的就是对陈旧绘画方式的嘲讽,他如此精心费力画出的东西,看起来却如此简单潦草。”

  叶永青看鸟

  记者:2011年瀚海秋拍,您的2001年创作的一幅《鸟》,一周内总访问量就达到1000万次。这样的关注度对当代艺术家而言是史无前例的,走红网络后,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?

  叶永青:这真是拜时代所赐,我平时不太上网,更不弄微博之类的,听说了“千万人围观一只鸟”的事以后,也跟着大家前去这些热闹的所在围观了一下,果真史无前例,盛况空前。当代艺术趣旨与大众口味从来雅俗各行其道,并行不悖,今日景观虽秀才大兵张冠李戴,鸡同鸭讲,却不失为来自不同层面的对当代艺术的争议、评价以及对知识权力的大讨论。